法制晚報訊 日前,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(以下簡稱《決定》)。作為《決定》起草和修改的親身參與者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詳解了該《決定》時表示,《決定》2萬字左右,涵蓋15個領域、60個具體任務。
《決定》提出“6個緊緊圍繞”
楊偉民說,這次會議確定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,這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前6次三中全會有所不同。
儘管前6次會議也都與改革有關,但主題僅是某一方面改革。這次則包括了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文明以及國防和軍隊改革、黨的建設制度改革。之所以確定這樣的主題,一方面是為了與“五位一體”總體佈局相適應,另一方面也是實踐需要,當改革進入攻堅期、深水區,只有堅持全面改革,才能繼續深化改革。
同時,《決定》提出“6個緊緊圍繞”,分別是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文明、黨建這6個領域的改革主線,反映各個領域改革的基本理念。如第一個主線是“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”,這就是說,基本經濟制度、市場體系、財稅金融、宏觀調控等經濟領域的所有改革,都要圍繞這個主線來展開和推進。提出每個領域各自特定的主線和方向,不僅全面深化改革總的方向不會迷失,每個領域的改革也不會偏向。
《決定》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。與此同時,堅持問題導向原則,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,發揮其對其他領域改革的“火車頭”牽引作用。15個改革任務中,6個是經濟,生態文明體制也與經濟密切相關。經濟占了所有改革任務近一半。
之所以如此,主要考慮是,當前我國存在的問題,根本上說還是發展問題。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黨和國家的首要任務。我們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階段,下一步發展面臨眾多難題和風險,過去支撐快速增長的條件已經發生變化,我國已到了必須主要依靠改革紅利釋放活力、實現發展的階段。這次把改革的時間目標定位在2020年,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相一致,也是這個道理。
2萬字左右 涵蓋15個領域
《決定》2萬字左右,涵蓋15個領域、60個具體任務,句句是改革,字字有力度。每一句話的內涵十分豐富,落實下去都會使該領域的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變化。
楊偉民告訴記者,在起草和修改過程中,有兩個原則讓他記憶深刻,一是只寫改革,特別是重大改革,發展的任務原則上不寫;二是修改時,對於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、弱化改革舉措的,除非理由特別充足,一般不接受。而增加的改革內容,只要有最大公約數的、有一定共識的都寫上。
“我聽到很多參會人員說,沒想到,很意外,改革力度前所未有。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改革決心和勇氣,體現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有膽有識、敢於碰硬、勇於擔當的氣魄。”楊偉民說。
公有制和非公經濟 沒有老大、老二之分
楊偉民還表示,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。過去也講過“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”,但從來沒有與公有制經濟放在一起講,而這次放在一起,十分鮮明,沒有老大、老二之分了。
此外,《決定》在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改革方面有許多新思路、新任務。國有企業第一波改革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,當時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,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。有效實施《決定》關於國企改革的任務和舉措,必將掀起國有企業的第二波改革。據《人民日報》今天報道 (原標題:改革任務 經濟占近1/2)
- Feb 24 Mon 2014 22:41
改革任務 經濟占近1/2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