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裡,先問已婚的女讀者一個問題:如果丈夫和你離婚並離家出走,你會帶著公公婆婆繼續生活下去嗎?不知道會有幾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,但洛陽市伊濱區龐村鎮彭店寨村的普通農婦馬環,已經用36年給這個問題做了回答。
  □東方今報記者 程慧娟/文
  侯俊彥/圖
  ●丈夫出走她對家不離不棄
  馬環今年71歲,距她嫁到彭店寨村已經過去了50餘年。7月2日上午,她99歲的婆婆坐在家門口乘涼,雖然沒了牙齒、頭髮全白,但精神矍鑠,身上的衣服、鞋襪乾乾凈凈,馬環正坐在旁邊和她聊天。
  如果不說起年輕時的那段往事,這個獨自養活了6個兒女的老人不會落淚。剛嫁入這家的10餘年間,馬環生下三兒三女,家裡地里的活樣樣都行。1978年,就在日子一天天變好的時候,關於丈夫的風言風語傳到了她耳朵里,最終丈夫和她離婚並不辭而別。那年小兒子不滿4歲,公婆都已年過花甲,家裡還有丈夫年過八旬的爺爺。
  丈夫是公婆唯一的孩子,如果這時馬環帶著兒女走了,3位老人從此就會孤苦無依。誰也不知道這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村婦女經歷了怎樣的思想鬥爭,她最終決定不改嫁,和孩子們留在這個家裡。
  大兒子16歲就輟了學,跟著馬環在生產隊掙工分養活一家人,至今馬環仍覺得虧欠大兒子太多。上世紀80年代,馬環家分到了10畝地,麥收時她寧可帶上年齡還小的兒女到地里一點點用鐮刀割,也沒讓公婆下地一次。
  ●為了婆婆方便不願拆老屋
  10餘年前公公去世之後,馬環就一直和婆婆住在院子臨街那頭的一個屋子裡,兩人的床頭對頭。天氣炎熱,屋裡有些悶,婆婆扭頭看了一眼床頭的落地扇,馬環就趕緊過去按開關。屋裡烤火用的煤爐子還沒拆,冬天婆婆就坐在爐子邊,馬環還專門讓兒子搬來一臺電視機給婆婆解悶。
  與一街兩行嶄新排場的高門樓相比,馬環家臨街的這兩層小樓顯得有點破舊。同一個院子里其他房子蓋得很現代化,刷白牆、貼瓷磚,屋裡四室一廳,設計的和城裡的房子一樣,但她和婆婆依然住在舊屋子裡。
  並不是兒女們不孝,這是馬環的決定。4年前,小兒子和馬環商量,把原本居住的老房子都拆了,在原址上建新房。家裡的老房子是上世紀70年代建的,年久失修,蓋新房本是好事,但馬環卻堅持要把兩層舊房子留下。
  馬環考慮的是,婆婆年齡大了,拆了房子她倆都得暫時到別處住,搬弄過程中萬一婆婆有什麼閃失得不償失。老屋牆厚,冬暖夏涼,並且沒有臺階,小腳的婆婆進出也方便。最主要的是,婆婆念舊,不願搬出去。新房子蓋好,小兒子堅持讓馬環和婆婆搬進去住,她沒搬,新房子都貼著光溜溜的地板磚,她怕婆婆走路摔著。
  ●數十年堅持給婆婆開小竈
  婆婆早些年牙就掉光了,吃飯成了難事兒。年輕人喜歡有嚼頭的飯,一家人在一起做飯吃,馬環一直堅持給婆婆另做一鍋,每次都把飯煮得爛爛的才行,讓婆婆不用嚼就能咽下去。
  一次,她忙著幹活,午飯是兒媳做的,儘管兒媳已經特意把菜多炒了一會兒,但馬環回到家看了看婆婆的飯,悄悄端到廚房又回了一下鍋,之後再三交代兒媳菜要再炒得爛一點。
  每天早上起床,第一件事就是給婆婆煮兩個荷包蛋,這個習慣從家裡條件好轉一點之後堅持到現在。平常趕集,她都要給婆婆帶點吃的,小點心、香蕉這些好嚼的東西家裡從沒斷過。受馬環的影響,幾個兒媳對馬環的婆婆也如她一般,婆婆的衣服多是馬環的兒媳們買的,洗澡、洗頭、洗腳這些活,兒媳們也都包了。
  “婆媳婆媳,十年看婆,十年看媳。”馬環至今仍記得剛進婆家門的時候,婆婆對自己的照顧,她覺得如今對婆婆的好,只是理所當然。從她決定留下的那一刻起,她的身份就不再是兒媳婦,而變成了“比親閨女還親”的人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守護公婆36年 她是“比親閨女還親”的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jgbpurscczw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